今年1-9月,宿遷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19.5億元,同比增長12.7%,經濟總量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由去年的102位,升至今融資年上半年的92位;納入全省統計的15項主要經濟指標,宿遷有10項增速全省第一。
  在發展環境日趨嚴峻的今天,宿遷何以保持高位增長?“我們不靠江不靠海,既無產業優勢、人才優勢,又無城市優勢,靠的就是敢永慶房屋試敢闖的精氣神。改革是宿遷的傳統,宿遷改革不停步。我們從來都把改革作為尚方寶劍,遇河架橋,逢山開路!”10月31日,在接受中央和省級十多家媒體集中採訪時,宿遷市委書記藍紹敏如此勾勒新一輪改革的脈絡:
  宿遷改革不是應景式改帛琉革,而是問題導向式改革,通過改革推動發展、激發活力、破解瓶頸、造福百姓。
  從“坐機關”到“站燒烤櫃臺”
  10月30日,宿遷市政務服務“便民方舟”大樓並聯審批櫃臺,市民程昱山正在填寫《企業住商名稱預先核准申請書》。
  “我想開個二手車鑒定評估公司,提交申請手續,填完這表就行了。”他說,三天后就能拿到營業執照等四證。
  有了並聯審批,辦公司所需營業執照、國稅登記證、地稅登記證、機構代碼證可“一站式”審批。市工商局登記註冊處顧藝中處長說,“以前註冊公司,要跑工商、國稅、地稅、質監四部門,反覆申報、程序繁雜,跑下來至少一個月,現在一個櫃臺辦結,期限壓到3天。”
  並聯審批是宿遷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縮影。今年9月,該市啟動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,市級193項行政審批事項,只保留57項,壓減136項,精簡率逾七成,是目前全國行政審批精簡力度最大、保留項目最少的地級市之一。
  被壓減的審批權中,有33項交給社會組織,95項暫停行使,改為事後監管;8項下放到縣區。市軟件辦詹建表示,“凡市場主體能自主決定、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、行業組織能自律管理、行政機關採用事後監管能解決的審批事項,一律暫停行使。”
  為將行政審批改革固化為制度,宿遷出台“1+10”改革體系文件。“1”即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總體方案》,“10”即十項配套文件,從制度設計層面保障改革順利推進。藍紹敏說,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宿遷市場化改革的突破口,推進這場改革,首先是政府向社會放權,最大限度向市場讓渡空間,用政府權力的“減法”換取市場活力的“加法”。
  “我們局原有審批權12項,壓減後僅留兩項。像煙花爆竹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驗收,從‘許可’變成‘日常管理’。”宿遷市安監局工作人員張少峰說,自己以往坐在機關給老百姓審批蓋章,現在站在櫃臺後做服務。
  在權力“減法”之後,市場活力的“加法”效應已顯現。今年前三季度,宿遷實現固定資產投資893億元,增長25.8%,全年有望突破1300億元。
  宿遷的改革者們認識到,放權雖是改革重點,但放權不是棄權,更不是放任不管,重審批輕監管的局面必須改變。
  宿遷市交通局審批項目從40個減至10個,審批環節從5個壓到3個,從被動受理轉向上門服務。考慮市公交公司車多事多,不能及時到窗口辦理業務,局裡3次派人上門,為公司司機辦理從業資格證誠信考核業務。下轉A10版
  上接A1版以往企業升放氫氣球需宿遷市氣象局審批,該權限被暫停後,氣象局職責由“許可”轉向“監管”。只要有氣球升空,氣象工作人員便“不請自來”,進行安全監管。企業很高興,政府很著急,這就是職能的轉變。
  從“發獎金”到“打白條”
  10月31日,在宿遷楚霸體育器材有限公司產品展示廳,公司董事長張永拿出5張面值1萬元的“創新券”,“為兌現這5萬元,我們已配套50萬元,與山東理工大學合作建立研發實驗室,引入無污染的無氫電鍍工藝。”
  展廳里,各式各樣的啞鈴、杠鈴陳列整齊,種類繁多。作為傳統行業中小企業,楚霸公司去年9月領到市財政發放的“創新券”。“我們已完成配套科技創新經費的投入,正準備相關票據,馬上就去兌現。”
  為鼓勵企業創新,去年9月起,宿遷在全國首創“創新券”制度,將政府財政獎補資金轉化為“有價證券”,發給企業。企業購置研發設備後,高校科研院所向企業提供科研服務後,都可憑票證到財政部門兌現“創新券”。
  “過去財政資金支持創新是‘傍大款’,只支持大企業、大項目,造成中小企業創新動力不足。而有的企業拿到科技經費,也不見得用於創新,經費浪費很嚴重。”市科技局副局長高海燕說,“創新券”變事後獎勵為事前引導,保證普惠共享和專款專用。
  近一年來,宿遷分四批向1033家企業發放7247萬元“創新券”。企業受益面是去年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數的18.1倍。領券企業中,年銷售額不到3000萬元的中小企業占86%。
  9月上旬,易鼎科技有限公司用“創新券”兌現的5萬元到賬。公司研發中心主任宋寧表示,“錢雖不多,卻代表了政府對創新的支持。”
  宿遷市規定,“創新券”僅用於科技創新,且企業須以1:4比例配套資金。“政府投入5萬元,企業就得拿出20萬元來配套。”高海燕說,“創新券”杠桿作用不可低估。獲得“創新券”的上千家企業中,已有199個項目兌現“創新券”1396萬元,帶動科技投入1.97億元,撬動14.1倍的企業科技創新年投入。
  “創新券”其實是政府與企業間的市場契約,是以市場手段配置資源,為企業科技創新註入動力。“政府把本應發給企業的創新獎金打成‘白條’,企業要兌現‘白條’,必須真刀實槍搞創新。”江蘇博遷新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登永說。該公司花100餘萬元,買了4台新型研發設備,今年上半年兌到“創新券”。
  從“靠市長”到“靠市場”
  10月31日,宿遷宿城區屠園鄉古山河集中居住小區E1棟三單元306室,主人陶映梅帶著記者參觀三居室新家。
  一年前,陶家還住在偏僻的屠園鄉中樓村。她的新房是用中樓村老房子拆遷補償款買的,全村鄉親都搬到這裡,每家房子都有土地證和產權證。
  她不知道的是,自己老家的宅基地已被平整復墾,新增建設用地指標被納入全市“地票”市場進行交易。而她的新家——古山河小區的建設資金,八成來自“地票”交易所得。
  古山河小區占地560畝,可安置附近四個村2300戶。農民全部搬遷後,這些村莊可整理出1395畝土地指標,通過“地票”交易可獲得資金2.51億元。
  陶映梅享受到宿遷城鄉統籌改革創造的改革紅利。去年2月,宿遷在宿城區三個鄉鎮設立城鄉統籌試驗區,啟動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。為解決試驗區建設“錢從哪裡來”的問題,宿遷在全省首創“地票”交易制度。宿城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陸軍說,通過地票交易,試驗區已獲得建設資金7.8億元。每戶農民平均可獲9.5萬元的遷建補償款,是過去的3-4倍。
  所謂“地票”制,是把建設用地指標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納入市場交易,實現建設用地指標在市區、占補平衡指標在市內有償調劑使用。而此前,這些指標均為無償使用。
  去年2月,宿遷舉辦首場“地票”掛牌公開交易拍賣會,790畝建設用地指標均以超過每畝20萬元的價格成交;4家單位競得465畝非農建設補充耕地指標。
  “去年以來,宿遷市長沒批過一分地,用地指標全部市場化配置。”藍紹敏說,該市已實施“地票”交易16期,成交“紅票”(耕地占補平衡指標)5290畝,均價2.3萬元/畝;“綠票”(建設用地指標)8307畝,均價20.6萬元/畝。地票制推動土地利用由“市長批地”向市場配置的轉變,緩解土地供需矛盾,倒逼集約用地。更重要的是,它引導城市資本更多流向三農,保障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權益。
  本報記者徐明澤 李先昭 孫 巡  (原標題:宿遷向“問題導向式改革”要發展活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w68rwfy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